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累计发现登记18岁以下吸毒人员2.9万名、35岁以下青少年占在册吸毒人员总数的57.1%。吸毒人员群体呈现低龄化趋势,青少年正在成为毒品危害的最大群体。如何让孩子远离毒品?遭受毒品侵害的未成年人如何找回健康的人生?本期《以案释法》走进强制隔离戒毒所,邀请了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副所长徐亚平、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未成年人专管大队大队长胡荣坤,与大家聊聊青少年吸毒问题,共同关注未成年戒毒人员。
花季少年无知染毒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我离开家已经三个多月了,来到这里以后,我规范了生活习惯,不再熬夜了,自己也能把衣服洗得干干净净。”这是强制戒毒学员小浩来到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后给家里写的第一封信,看着眼前这个身体健康、眼神清澈的男孩,很难想象得到,他曾经受到过毒品的侵害。
2013年,当时只有15岁的小浩刚念完初一就不再愿意上学,辍学回家后,父母把他送到了一家职业技术学院,希望他能在那里学到一技之长。
技术学院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小浩感到前所未有的自由,加上父母在物质上的娇惯,他开始整天成迷于网络游戏,很多时候在网吧一呆就是一整天。
长期的无所事事,让小浩觉得空虚无聊。一天,看到班上一个同学带了一些麻黄素回宿舍吸食,小浩忍不住凑上去询问。对方坚决说这不是毒品,只是兴奋剂,经不住引诱,小浩吸食了人生中的第一口毒品,并觉得很喜欢也很享受那种快感。当天晚上,他根本睡不着,出去网吧一玩就是三天。
因为对毒品缺乏基本的认识,小浩在吸食毒品的路上越走越远,直到三个月后,才发现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变化:体重直线下降,脾气变得很暴躁,“感觉越来越变得不像自己”。此时,小浩早已经吸毒成瘾。
最让小浩恐惧的还不是身体的变化,而是对毒品的心理依赖。但悔恨无济于事,再三犹豫后,他决定主动向父母坦白一切。2015年9月,父母把小浩送到了云南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接受强制隔离戒毒。
未成年人吸毒比例逐年上升
在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未成年人专管大队收治的学员中,有不少都是像小浩一样,在青春叛逆期就接触到毒品。
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底,全国累计发现登记18岁以下吸毒人员2.9万名、18岁到35岁吸毒人员165.9万名,35岁以下青少年占在册吸毒人员总数的57.1%。在2014年新发现的48万名吸毒人员中,18岁以下吸毒人员就有1.8万名,18岁到35岁吸毒人员占近七成。
而云南的情况又是怎样?徐亚平介绍,云南的吸毒人员也在逐年递增,到2014年底,全省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达19.8万,实际隐性吸毒人员已经超过了100万,青少年吸毒这个比例已经超过了50%,接近60%。
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什么原因让本该接受教育的花季少年屡屡染毒?徐亚平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了原因。
主观方面,很多未成年人为了寻求刺激、冒险;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好奇,想对毒品的致幻作用一试究竟;还有一种情况是交友不慎,看着旁边的朋友伙伴都在吸,觉得自己不吸好像很另类,融入不到那个群体,就开始慢慢跟着吸上了瘾;第四个原因是很多青少年对毒品危害认识上严重不足。
客观上,一方面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一些家庭因父母亲离异等原因疏于对孩子的监管;另一方面因为学校教育缺位,对毒品知识的教育,对毒品危害的宣传教育力度、深度、广度都不够;另一个原因是新型毒品比较泛滥,整个毒情形势不容乐观,新型毒品因为价格便宜、兴奋感持续时间长而迅速蔓延,在2014年新型毒品吸食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传统毒品。
创新戒毒模式让戒毒人员感受温暖
“一方面要斩断毒源,一方面也要关爱染毒的未成年人。”胡荣坤介绍,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未成年人专管大队按照“戒断毒、知法警、学技能”的目标要求,完成了管理理念“三个转变”,分别是从管理型的队伍向教师型、服务型这样的转变,从警察向特殊教师身份转变,由管理场所向特殊学校转变,以更加人性化的方式教育人、感化人、挽救人。
走进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未成年人专管大队,警官带领学员亲师友、习礼仪。为了有效地帮助这些孩子戒断毒瘾,戒毒警察有针对性地对大队的场所进行了功能划分,沙盘分析室、拒毒训练室、急性脱毒室、音乐治疗室、宣泄室、图书室等九个功能区域分别注重文化教育、康复治疗、技能培训,构建了适应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戒毒环境。
而在整个云南戒毒系统,目前正在全力推行“三期九项一延伸”戒毒模式。“三期”指生理脱毒期、康复治疗期、回归社会巩固期;“九项”指的是在生理脱毒期对吸毒人员进行生活关怀、医疗关怀、身心关怀等帮助;“一延伸”则是指把戒毒的成效跟踪到、延伸到家庭和社会,了解戒毒的质量和效果。
具体的做法是:在生理脱毒期针对戒毒人员身体和心理比较脆弱的实际,开展各种关怀;在康复治疗期我们突出强化他们的认知矫正、技能培训和身心康复,让他们学习到一些回归社会之后的谋生技能。
此外,还组织戒毒人员学习道德、历史、法律等知识,开展开放日等活动,巩固他们修复家庭关系的能力,也让其家长或者家庭对他们重拾信心,重新回归到自己的家庭当中去。
“染毒容易戒毒难。”胡荣坤说,让毒魔远离青少年,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对家庭来说,父母要当好榜样,管好孩子;社会层面要堵源截流,加大对新型合成毒品的管控打击力度,还应加大对毒品知识、毒品危害的宣传教育力度,让孩子们在一片洁净的天空之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