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杨善洲精神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与思想理论渊源
精神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生存的思想根基,任何精神的形成,都有其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思想理论渊源。杨善洲之所以成长为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高风亮节的领导干部,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同时,杨善洲精神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产生、形成和发展,都有着深厚的思想理论渊源。因此,研究杨善洲精神必须系统研究杨善洲出生、成长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分析总结杨善洲精神产生、形成的基本前提和各种因素,深入探讨杨善洲精神的思想理论渊源。
一、杨善洲精神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1、杨善洲出生、成长的社会历史背景
杨善洲出生和成长的年代,正是中国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政治局面急剧变化的时代,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坚持革命斗争并取得胜利、不断发展壮大的时代。
从杨善洲青少年成长历程看,他出生在贫穷的农民家庭,从小在苦水中泡大,遭受了各种磨难,饱尝了辛酸苦辣。正是在苦难的生活中,他养成了勤劳、朴实、能吃苦、不怕累、不屈不挠,努力奋斗的基本道德,形成了青少年时代农家弟子的良好品质。虽然家庭困难,生活、学习条件十分艰苦,家里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他饿着肚子也要坚持每天上学读书。总共六年的私塾求学,使杨善洲进一步接受了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步形成了杨善洲淳朴、热情、诚信、感恩等内在品性。同时,杨善洲生活在一个民风纯朴的环境里,父老乡亲们虽然贫困艰难,但真诚无私、相互扶持,从小影响着杨善洲的为人处事。他的亲人、师傅、伙伴对他非常关心,给了他很多的帮助。滇西抗战参加担架队时,和他一起抬担架的是一个叫刘贵的中年人。从松山前线抬回伤员,爬越高黎贡山,跨过怒江峡谷,往返80多公里。途中,为防止杨善洲滑下悬崖,善良的刘贵用绳索把瘦小的杨善洲拴套在担架上。爬山时,刘贵让杨善洲抬前面;下坡时,让他走在后面。刘贵总是把重的一头留给自己。杨善洲走得轻松稳当,可刘贵却走得挥汗如雨,磨烂的草鞋露出脚趾,在山路上留下点点血迹。每次回忆往事,杨善洲总是对刘贵心存感激,念念不忘。父老乡亲的恩情一点点在他心里集聚、升华,成为他一辈子为人民谋幸福的源泉。杨善洲谈及人民群众,必提起刘贵等人:“父老乡亲给我的,我一辈子记着,不管在什么位置上,都要为群众着想!”感恩党,感恩父老乡亲,是杨善洲一生对党忠心,一生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回报人民,奉献人民,成为他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信念。在担任领导干部之后,他将手中的每一点权力、身上的每一份精力都用到了人民身上,真正做到了“捧得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经过长达28年的革命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结束了屈辱历史。长期的革命斗争锤炼了一代代能经受得住任何考验的革命者,砥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杨善洲精神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正是长期革命斗争精神的激励和鼓舞,对优秀革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构成了杨善洲精神最坚实的思想基础。
2、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杨善洲的教育和培养
建国伊始,万象更新,为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的共产党人,成为那个时代的英雄豪杰和各族人民的亲人,在人民群众中享有无比崇高的威信。1951年4月,通过考察,杨善洲顺利参加了土改工作队,开始了自己的革命之路。他曾说:“我们家祖祖辈辈身无寸土,挨欺受穷,做梦都没想到,共产党会搞土改,让像我一样的穷苦百姓翻身做主人,在自己的田地上种庄稼。这是千年难逢的好事,这是共产党对穷苦百姓天大的恩情,我当然要参加。”刚参加土改工作队时,杨善洲只领正式队员的一半工资,大家戏称他为“半个土改队员”,杨善洲笑着回答:“跟着共产党干,工资发不发都一样!”新旧社会的强烈对比,使得他深刻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他说:“我1952年入党,其实当时自己没想到入党,觉得自己条件不够,是组织上看我表现不错,把我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随着思想觉悟的提高,越来越觉得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一种正确的选择。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远大目标是使整个中华民族富裕起来,这正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入党后,我很快找到了人生方向和奋斗目标。”同那个火热的时代入党的党员一样,杨善洲继承了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员的许多优秀品质。在两年多的土改实践中,杨善洲因为善于学习、肯动脑筋、不怕吃苦、乐于助人、对工作严格要求,得到了当地农民群众和工作队员的爱戴拥护,从普通土改队员被提为土改小组长、土改分队长。由于工作出色,土改工作结束后,他当上了乡区干部。
当了干部,现实的切身感受和巨大的精神力量使得杨善洲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并将这种信念转化为为人民服务的现实渴望。杨善洲在党的关怀下一步步成长,由一个做过9年石匠的农民成为一个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共产党员。可以说,是我们的党培养了杨善洲,是伟大的时代造就了杨善洲,锤炼了杨善洲精神。
3、杨善洲精神的进一步塑造
上个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党中央前后多次集中力量开展各种整党整风运动,包括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提倡艰苦朴素、反对蜕化、反对腐败。每次政治运动,对人的教育都十分深刻,提高了全党的免疫力、凝聚力和战斗力。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形成了良好的党风和社会风气,树立了那一代党的领导干部和国家工作人员勤奋廉洁、艰苦朴素、为人民服务的良好的工作作风。
1956年6月至1962年12月,杨善洲先后任保山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处书记,保山县副县长,始终对党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平民干部本色。长期在党的教育下成长,党的宗旨和理想信念深深地铭刻在杨善洲的心中。他说:“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他一直认为,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很重要的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杨善洲对党、对农村和农民始终怀着朴素真挚的感情,毕生对党心存感激,对农民心存关爱。这是杨善洲精神产生的心理和情感基础。
杨善洲担任了多年的领导干部。作为一个出身农民、来自农村的干部,发展农业,解决群众吃饭问题,成为他花费心力最多的事情。他经常告诫当地干部:“我们是党的干部,如果老百姓饿肚子,我们就失职了。”为提高亩产解决群众温饱,他亲自试验“三岔九垄”插秧法。直到现在,保山当地群众插秧还沿用这个方法。杨善洲最像农民,最懂农民,与千万农民心连心,是那个年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与人民群众患难与共、同舟共济的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的典型代表。
从60年代中期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历时十余年。在这期间,国家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问题,但绝大多数党员和党员干部始终保持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带领广大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前期,涌现出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培育和形成了具有特定内涵、影响巨大而深远的时代精神。如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等。这些精神给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以极大的鼓舞和支持,也深深地影响教育了包括杨善洲在内的几代共产党人,成为党员干部领导人民群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不断取得胜利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在思想作风建设方面,迫切需要恢复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坏的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和作风。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像杨善洲一样成长于建国初期,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艰苦磨练的一代共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继承并弘扬了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抵御了各种诱惑,始终不渝地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始终不渝地坚持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不渝地坚持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带领人民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更加富裕、更加民主、更加和谐的小康社会,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任和崇敬,在某些人追求享受、讲究排场、一切向钱看的歪风邪气面前,保持了共产党人“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的骨气和本色,展现了改革开放时期一代共产党人的时代风采。杨善洲说:“我是共产党员,哪能光想着自己?把自己的家庭搞得富丽堂皇,别人却还过着艰难日子,那么,我们常说的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不是成了骗人的假话吗?无论在什么时候,何种环境中,我们都不能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都应该把坚持党的宗旨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面对众多荣誉,杨善洲说:“我最喜欢‘优秀共产党员’这个称号”!他的这些话和坚守一生的人生追求,有力地回答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共产党员“入党为什么”和“当官做什么”的问题,也书写了他崇高理想始终支撑着的壮丽人生。
二、杨善洲精神的思想理论渊源
任何一种伟大精神诞生,除了一定的历史条件、现实需要等以外,都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即思想认识产生的历史脉络,理论观点的继承和发展。杨善洲精神启蒙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熏陶,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锤炼成熟,最终得到升华,并成为“高原情怀、大山品质”的云南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1、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杨善洲精神的思想源头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杨善洲精神的“源头活水”便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杨善洲同志的少年时期,不但生活在中国社会的普通人中,而且曾在乡村名儒先生门下上过六年私塾,受到良好的传统启蒙教育。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道家思想的“清静无为”、“返璞归真”、“顺应自然”、“贵柔”等国学经典理论,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并作为传统的启蒙教材,对中华民族有着深远的影响。杨善洲同志正是接受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吸收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从而在思想深处扎下了一辈子当好人做善事的牢固根基,也为杨善洲同志一辈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辈子清正廉洁、淡泊名利作了重要的思想铺垫。
第一,杨善洲身上体现了“仁者爱人,止于至善”的博大胸襟。
仁爱思想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观念,人立身处世,做任何事情,当以仁为依据和前提。“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几千年来,以注重心性、讲究仁爱及追求“天人合一”境界为基本特征的传统文化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可以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在于“仁”和“善”,而杨善洲的一生,正是实践“仁”民爱物,努力追求“至善”的崇高境界的一生。他为了大家舍小家,用他独特的方式爱着家人;他爱同事,把别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他爱百姓,永远把老百姓装在心里;杨善洲同志一生为人大公无私,甘于奉献,以民为先,杨善洲始终以“仁”作为人处事的准则,展现出一心向善、大爱无疆的美好品质。
第二,杨善洲一辈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出了重民、利民的高尚情怀。
重民思想是中华民族为官入仕最重要的品质,为官者需要有爱民重民之心,永远把老百姓放在第一位。重民利民就是要把个人安身立命与人民群众的福祉联系起来,要安民、养民、利民、惠民、富民,做到个人幸福与人民幸福的统一。杨善洲身上完美体现了这种崇高的为民情怀。这种情怀就是牢记宗旨、一心为民,一辈子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尽心竭力为老百姓干实事、办好事。
第三,杨善洲一辈子清正廉洁、淡泊名利,体现了“慎独”从政的清廉官德。
清正廉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为官者的首要规范和要求,被视为“仕者之德”。“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对于如何“正其身”“正其心”,儒家提出了道德要求和道德修养方法“慎独”。“慎独”既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方法,也是评定一个人道德水准的关键。杨善洲同志身居要职却能够清正廉洁、大公无私,并一以贯之,是因为他时刻按照“慎独”的准则来要求自己的言行,真正做到了“身正”、“心正”。 他从不以职务之便为家人和身边人员谋取私利。他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始终做到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一生简朴,两袖清风。
2、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杨善洲精神的理论基石
马列主义不仅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指明了正确的道路,而且为时代精神的形成提供科学的指导和理论支持。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杨善洲精神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其产生和形成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基石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杨善洲精神的形成提供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杨善洲在中共四川省委工农干部学校中级部初中学习期间,系统学习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认真学习了毛泽东的《矛盾论》、《实践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初步掌握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在后来的工作中他又多次到各级党校参加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学习,这些学习进一步推进了他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形成。他的正确世界观体现在他的人生观、价值观中。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注重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法、密切联系群众、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乐于奉献的崇高精神,既充分体现了他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是他求真务实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积极成果。
牢固树立马列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是杨善洲精神的本质表现。杨善洲同志树立了马列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强的革命意志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坐标,牢固树立了共产主义人生观,始终把为全体人民谋利益和解放全人类作为人生理想,一辈子献身党和人民的事业。
第二,杨善洲坚持一辈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体现了马列主义的群众史观。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真正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是唯物史观特有的词汇,也是杨善洲精神的主题词,一辈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杨善洲为民情怀的出发点和归宿。从人民群众立场出发,围绕群众的需要来想问题、办事情,是杨善洲精神的重要特征和基本价值取向。一方面,杨善洲精神来源于人民,人民群众是杨善洲精神形成的土壤;另一方面,杨善洲精神体现在为群众服务之中,被广大群众认可和欢迎,反映出群众对干部的期望。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杨善洲始终不渝地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始终不渝地坚持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将自己的毕生精力,融入为群众服务和改善群众生活之中,致力于帮助群众脱贫致富、解决民生问题,其执政为民的公仆情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光辉。
第三,杨善洲一心一意谋发展、为人民造福体现了马列主义的实践观。
实践是把正确认识变成直接现实的过程。杨善洲精神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他总是将理想信念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和做事动力,让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逐步改善地方的民生状况。他担任地市领导干部之后,坚持求真务实、为民造福,首先从解决老百姓生存问题、温饱问题入手,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带领干部进行农田改造,把保山打造成为“滇西粮仓”;上世纪90年代,又进一步引进咖啡产业,直到现在咖啡产业仍为当农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收入。这些都为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杨善洲用实践在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之间架起“联通桥”。理想信念与具体实践的统一,成就了杨善洲从事的事业,也使杨善洲精神彻底贯彻了马列主义的求真务实本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杨善洲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理论环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所取得全部伟大成果的高度概括。杨善洲精神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必然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杨善洲精神的形成提供了理论环境和理论条件。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杨善洲精神的最终形成提供了的理论环境。
杨善洲精神的形成,经历了解放初期艰苦年代的萌芽,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苦探索历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途中最终成熟。这一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探索历程,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历程。理想信念是杨善洲精神最集中、最典型、最本质的表现。作为一名党员,杨善洲矢志不渝地坚守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他说:“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来源于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理想信念是革命者的精神支柱。”杨善洲一心为民的公仆精神、清正廉洁的自律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都来源于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是杨善洲一辈子忠诚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动力源泉,也是杨善洲精神的思想内核。因此,从理论环境来看,杨善洲精神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中不断孕育、发展和形成的。
第二,杨善洲精神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必然结果。
从思想理论来说,杨善洲精神的形成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为条件的,杨善洲精神是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必然结果。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也就是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 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基础已经日渐强大,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没有改变。艰苦奋斗、勤俭办事、崇尚节俭、朴素文明的社会风尚,仍是我们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保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迫切需要杨善洲精神,只有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并不断攻坚克难,我们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大发展,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我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杨善洲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的铮铮誓言。他无论在什么岗位,始终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中心和出发点,作为自己终身的追求,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保障。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晚年的杨善洲,发挥自己的余热,践行科学发展观,致力于人与自然的和谐,毅然回到大亮山种树,建成了一片绿色王国。杨善洲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科学发展观,为人与自然和谐做出了很好的诠释。
4、杨善洲精神是云南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精神是云南各族人民共同的心理品质、思维品质、道德品质、意志品质的体现。云南精神的两大核心是“高原情怀、大山品质”。高原情怀是指高远、开放、包容,大山品质是指坚定、担当、务实。高原、大山是云南的基本地理环境特征,杨善洲同志生于斯长于斯,成才于斯,在这样的环境下,在云南水土的孕育下,在充分汲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养分,继承和发扬我党在各个历史时期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带有高原情怀和大山品质特色的杨善洲精神;杨善洲精神充分体现了云南精神的基本特征,是云南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杨善洲精神是我们党长期形成的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实践和建设过程中,形成了延安精神、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等一系列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一系列精神是不同时期各条战线共产党人精神风貌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个性特点,曾经起到了凝聚人心、催人奋进的重要作用。杨善洲精神正是在这一系列精神的滋养和指引下,产生于云南这块特殊的土地上的。
延安精神是在陕北延安极其艰苦的环境下,所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风貌、理想信念和工作生活作风。杨善洲一辈子甘于清平、艰苦创业,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他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延安精神。杨善洲一辈子清正廉洁、两袖清风、淡泊名利、艰苦奋斗、死而后已,可以说是新时期焦裕禄精神的集中体现;杨善洲同志一辈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展现了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精神的全部意义;在面临解决老百姓生存问题,温饱问题时,杨善洲就像焦裕禄一样,带领干部进行农田改造,把保山打造成为“滇西粮仓”,让老百姓吃饱饭,践行了大庆石油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杨善洲精神是对党的一系列革命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第二,杨善洲精神是云南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杨善洲生于云南,成长于云南,工作在云南。他参加工作后志存高远,坚定、担当、务实、忠诚党的事业。在担任领导干部期间,他始终不移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干部群众发展粮食生产、开展多种经营、兴修水利设施,为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不懈奋斗。他退休后,来到大亮山,一干就是22年,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杨善洲同志正是心存高原情怀,才用全部生命和一生心血书写了人民事业的辉煌。
杨善洲同志务实为民,经常为老百姓干实事、办好事,一辈子艰苦创业,保持着劳动人民的朴素本色。他迎难而上,勇于任事,勇于苦干,勇于拼搏。杨善洲同志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了身边所有的人,是一个靠高尚人格和牺牲精神服人的创业带头人。将云南人的担当意识演绎得淋漓尽致。
杨善洲精神与云南精神是一脉相承的。杨善洲同志秉承了大山品质和高原情怀,凸显了云南精神的心胸博大、雅量豁然,海纳百川、容纳万物,为我们树立了扎实、刻苦、努力、担当的光辉形象。杨善洲像大山一样,保持对崇高价值目标的敬仰不动摇,保持对善良和美好的追求不松懈,不管遇到什么曲折和干扰,都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者、建设者,做云南改革发展的推进者、维护者。杨善洲像高原、像大山一样始终充满对人民的深情与厚爱,以理想作明灯,以忠诚为基石,以信仰当血脉,是云南人民良好精神品质的突出代表。
第二章杨善洲精神的基本内涵
杨善洲同志的感人事迹通过《人民日报》、《云南日报》等媒体作了大量报道后,习近平同志指出:“杨善洲同志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生动诠释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先进和优秀,为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为政、干事、做人树立了一面光辉旗帜。各级党组织要认真贯彻胡锦涛同志关于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重要指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杨善洲同志为镜子,找差距、增动力,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自此,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紧密联系当前实际,迅速掀起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热潮。杨善洲精神以全新的视觉和感人的形象,继孔繁森精神、邓稼先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抗震精神、航天精神……之后,成为新世纪新阶段社会主义中国的又一面精神旗帜。
从科学社会主义和党的建设的学科角度,将理论分析与人民群众实际评价结合起来认真剖析,引起全党高度关注的杨善洲精神的科学内涵,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涌现出来的中国英雄模范人物的精神内涵,既有很多共同之处,也有着自己不同的特点。对杨善洲精神的内涵,可以做多方面的表述和阐释。认真比较筛选的结果,我们认为,它集中体现为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的为民宗旨、深入踏实的工作风、克己奉公的从政品格等四个方面。正是这四点,使杨善洲同志成为新世纪新阶段党员领导干部的楷模。
一、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理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每一个中国共产党人在加入党组织的时候,都曾经高举手臂,郑重宣誓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同时积极承担党的现阶段历史任务,准备为党的事业牺牲一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革命建设的历史曾反复证明,一个政党、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精神涣散懈怠,失去奋斗目标,就根本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就会迷失政治方向和前进动力,就会在激烈的社会政治斗争和生存发展竞争中败下阵来,被时代进步的潮流所淘汰。一百多年来,在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指引下,世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经历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格局和面貌。虽然社会主义在上世纪90年代初遭遇了巨大的挫折和考验,今天的历史条件和时代主题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仍然在焕发着真理的光辉,是鼓舞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更大的范围和更广的领域,向全世界期盼幸福生活的各国人民彰显着蓬勃的生机和巨大的魅力。
很多与杨善洲一同工作过的老同志一致认为,把信守承诺作为共产党员的基本标准来要求自己,是杨善洲的人生信条。曾与杨善洲共事多年的施甸县原县委书记杨嘉宾指出:“老书记经常说,共产党人说话算数,不能糊弄群众。他这辈子,向来说到做到!”成为乡、县、地区的领导之后,杨善洲在谋划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做好党所交给的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坚定不移地按党的方针政策办事,扎扎实实、不打折扣,始终坚持以粮为纲、科学种田,深入实际,踏实苦干,把保山变成了有名的“滇西粮仓”。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农村改革向前推进时,他也承认自己在某些方面的认识跟不上实践的发展,作了认真检查。当他一旦了解清楚群众的意愿,就义无反顾地改正错误,积极推进改革开放,为实现群众的意愿而奋斗。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杨善洲坚持理想信念的最可贵之处,在于他始终保持本色、深入实际,坚持身体力行,绝不空谈误国,崇尚实干兴邦,做到心口如一、牢记使命。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共产党员不要躲在机关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当雪松。”“作为共产党员,不能光想自己,要时刻牢记使命。”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而且牢牢坚持这样的理想信念一辈子。当他退休以后,本来可以住到昆明安享晚年,但他断然拒绝了。因为这时,他想起了对乡亲们曾经有过的承诺,“在位时没能给家乡办几件具体的事,我对父老乡亲有承诺,退休后要为大家办一两件事情。说过的话就要兑现,不能欺骗乡亲们!”这就是杨善洲到大亮山种树的具体原因。正是为了这个承诺,他把自己退休后的22个春秋奉献给了大亮山。看到他奋斗不息的模样,有人说他是自讨苦吃。他平淡地回答说:“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干革命要干到脚直眼闭,现在任务还没完成,我怎么能歇下来?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杨善洲依然对自己的使命念念不忘:“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共产党员的身份永远不退休。”
坚持心口如一、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是杨善洲作为共产党员、作为党员领导干部最大的特点。从加强党的建设的角度看,理想信念的树立和坚守,是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广大党员和党的领导干部形成并保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事业观的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是明辨大是大非的根本和基础。正是在这一基础之上,共产党人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意志品质得到彰显,一往无前的精神得到弘扬。因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可以说,杨善洲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一生,就是对这段话的最好注脚。而一些“文化水平高”、思想“灵活敏锐”的同志走上领导岗位后,因为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和重大政治风浪考验,在新的挑战和诱惑面前往往出现动摇,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就是因为信仰不够坚定、精神容易迷惘。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在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全心全意的为民宗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性力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广大人民群众摆脱各种奴役和压迫,消除数千年的贫困状况,实现共同富裕,过上幸福尊严的生活。以此为出发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中确立了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章》总纲明确提出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要求:“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在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党在自己的工作中实行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总之,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对当前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能不能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就是能不能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大问题。
杨善洲生活、工作的施甸县、保山地区,历来都是贫困地区。杨善洲自幼就深知群众生活的艰难。自参加土改直到担任了领导工作,杨善洲一刻也不脱离群众,始终把自己的根牢牢扎在群众之中,始终把自己的心紧紧贴在群众的脉搏上。在保山地区,作为地委书记的他,官不可谓不大。但是,他直到逝世前一直是一副“农民”模样,穿的衣、吃的饭、做的事、说的话,没有一样改变了农民本色。对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他感同身受;对群众的需要和意愿,他心知肚明。因此,他为人民服务的心思和做法也最实在。改革开放前,施甸地区粮食产量低,“一人种3亩,3亩不够吃”,群众吃粮非常困难。杨善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心一意要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他说:“我们是党的干部,如果老百姓饿肚子,我们就失职了!”在10多年时间里,他跑遍了保山的山山水水,了解各地的实际情况,学习、试验各种办法,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就是想尽早让贫苦农民过上好日子。他曾经对未实现温饱的山区群众说:“老乡,对不起,我没有当好这个地委书记……我得先做检讨,你们这里的山是荒着的,地是闲着的,人的肚子是瘪着的,袋子里是空着的,我没有尽到责任。我们要立即行动起来,帮助父老姐妹铲除贫穷的根子,让他们都过上幸福的日子!”他说到做到。没上过几天学的他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制定了改变边境贫困乡村面貌的实施方案,带领群众办了半亩试验田,试验推广增产效果显著的“三岔九垄”插秧法。1985年,保山地委建办公大楼,第一层已经建起。这时,昌宁金华乡发生水灾,杨善洲看到老百姓受灾严重,十分难过。他回到保山,命令办公楼在建项目马上停工,把资金拿出来救灾。有人想不通,杨善洲说:“如果眼看着人民群众在受苦,我们却安逸地坐在这么富丽堂皇的大楼里,悠闲地办公,你不觉得有愧吗?”他工作的信条就是:“我们干工作不是做给上级看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只要还有贫困和落后,我们就应该一天也不安宁!”
杨善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广泛体现在帮助群众解决各种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困难上。助人为乐,成为杨善洲这个共产党的“大官”的常态行为。他帮助赶马人钉过马掌,帮助石工打过毛石,教过农民按科学要求插秧。杨善洲出公差不报出差费,秘书只好把他的出差费暂时积攒起来。1978年的一天,杨善洲来到大官市,了解到当地群众计划养蜂,但无钱购买蜂种蜂箱。杨善洲把钱全给了大官市群众,帮助他们把蜜蜂养了起来。1997年7月,曾经在大亮山干过活的朱家兴突然昏迷不醒,肚子胀得像个圆球,经查患的是肝硬化,伴有大量腹水。医院发出病危通知书,朱家却担负不起昂贵的医药费,准备放弃治疗,安排后事。杨善洲闻讯赶来,对主治医生说:“只要对病人有用,要什么药尽快去调,医药费我负责!”两个多月后,朱家兴捡回了一条命,2.6万余元的医药费,全部是杨善洲借来垫付的。最令人感动的是他逝世前一年,保山市委、市政府决定奖励他20万元特别贡献奖。经再三说服他答应收下这笔钱,但转手就给保山一中捐出10万元,给林场建瞭望哨捐出了3万元,给大亮山下的老百姓建盖澡堂捐出了3万元。他最后只留下4万元,给了还在农村的老伴。他感谢老伴,她一辈子含辛茹苦,在老家破败的老屋里支撑着一个家,从没享过一天福。杨善洲用自己的所作所为,实践了他在日记里写下的内心追求:“共产党人不是要做官,而是要为人民谋福祉。”
在扬善洲精神的科学内涵中,始终坚持全心全意的为民宗旨可以说是一条主线,它贯穿了杨善洲的整个人生,成了他毕生为之奋斗不息的崇高事业。他满腔热情带着公仆之心而来,却两袖清风不带半根草茎而去。这既是他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集中体现,也是他深入踏实的工作作风的内在动力。因此,为人民服务、为普通老百姓服务、为贫困山区的农民服务,一辈子不掺杂使假,一辈子无怨无悔,就构成了杨善洲精神的主体。
三、深入踏实的工作作风
党风是党性的外在表现。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我们党形成了一整套优良的传统和作风,毛泽东将其概括为有名的三大作风,即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的成败。特别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建设,切实转变干部作风,是执政党的生命线工程。坚持和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作风,是充分发挥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有效防止党所面临的最大危险的安全屏障。因此,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要求,倡导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优良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形成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力量。实践证明,党员干部的作风问题,从来就不是个人的小事,更不是什么性格问题、习惯问题、生活琐事问题。党员干部的作风,直接关系着党组织的形象,关系着党与群众的联系,关系着党的执政基础的巩固和发展。从全局观点看,我们党的各级干部具有什么样的作风,直接关系着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关系着党自身的生死存亡。
杨善洲是一个老实人,年轻时帮人当石匠时是这样,后来入了党当了干部是这样,在担任整个地区的领导人后也是这样。他衣着朴素、没有架子、助人为乐,很少在机关坐办公室,经常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千方百计帮助老百姓解决各种大大小小的困难和问题。熟悉他的同志这样谈论他的工作:“老书记很少呆在地委机关,一年里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顶个草帽,穿双草鞋,随身带着锄头、镰刀等各种农具,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收稻就收稻,那块地里的草长高了就锄两把。地里看过了,群众访问过了,这才到乡上县上。他说:‘与群众一起劳动,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保山下辖5个县,200多万人口,几十个乡镇,每个乡都有杨善洲的足迹。最边远的龙陵县木城乡地处中缅边境,当时不通公路,杨善洲绕道德宏州潞西县,花了4天时间才赶到,不但了解了群众的困难,而且发现那里可以发挥热区优势,就设法帮助当地兴建了一个糖厂,以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与杨善洲一起工作过的不少人说,越穷的地方越能看到杨善洲,越险的地方越能看到杨善洲,他这辈子一直“不要命地在做事”,心里想着群众,吃苦为了群众,一生扎根群众。
杨善洲作风深入、办事踏实,还表现在他事事处处以身作则、亲力亲为、作出表率上。杨善洲在1975年1月的工作笔记里曾经这样写道:“凡是农田建设上得快的单位,都有一条重要经验:领导上前线,亲自带着干。这是最有效的指挥。正如有的干部说:‘一天讲得磨破嘴,不如自己流汗水’,‘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这个体会实在。不然的话,指标再先进,口号再好听,领导不下去,也是老和尚念经,自己念给自己听,群众是不感兴趣的。”可以说,这是杨善洲的切身感受,也是他的经验总结。在长期领导农业生产的实践中,他认识到只有推广科学种田、依靠科技进步,才是农业生产的出路。在保山地委工作期间,他不断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而且在推广过程中,总是先办样板、树典型,找一个地方搞实验,等成功了再向面上推广,而不是搞大呼隆、一哄而上,从而取得实实在在的良好效果,农民也比较容易接受。
杨善洲就是这样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广大群众保持着血肉联系;在工作中求真务实,一步一个脚印,深入细致地做好群众工作。他正是用自己深入踏实的工作作风,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不但为自己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尊重、爱戴和拥护,而且为党和政府树立了“人民公仆”、“执政为民”的良好形象,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保山、施甸一带民间流传的不少关于杨善洲的“段子”和“民谣”,就是人民群众的心声,是对杨善洲最真实的口碑。杨善洲之所以这样做,不仅仅是凭着个人的意志和品质,而且具有完全的党性自觉和全局思考。他的工作笔记中曾记着这样一句令人振聋发聩的话:“共产党人什么困难也不怕,就怕脱离群众、失掉民心。”从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正如党的十八大所指出的,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必须增强创新意识,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必须增强宗旨意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必须增强使命意识,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四、克己奉公的从政品格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创造的壮丽事业。这个事业,需要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具有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也需要每一个人都具有与社会历史条件相适应的道德水准和思想境界。特别是肩负历史使命的党员领导干部,要具有凝聚大众的人格魅力和无私奉献的道德品格,能够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因此,我们在实行依法治国的同时,强调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的同时,也注重个人品德的培育和修养。特别是对各级领导来说,要注重个人品德,同时也要注重自己的“官德”。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中华民族在这方面有着十分深厚的优秀传统。中国古代的名臣大吏,早就认识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真理,要求在治国理政时要做到“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对待治下的百姓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早就成为做官从政者的座右铭。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是我们十分难得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的民族数千年来历经磨难而信念愈坚,饱尝艰辛而斗志更强,开发建设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和我们的文化传统和道德境界关系密切。从这样的角度来审视杨善洲精神,艰苦奋斗、所求无多,廉洁自律、克己奉公的从政品格,就是杨善洲精神之所以感动人、教育人、震撼人的十分重要的内核和动因。
讲到扬善洲,人们都会讲到他的几个“一辈子”:坚守一辈子,奋斗一辈子,清贫一辈子,奉献一辈子。这几个“一辈子”,从各自特定的方面很好地诠释了杨善洲精神的核心和实质。首先,他严格要求自己,作为一个解放初参加工作的老干部,一生中所求无多,甘于清贫,奋斗不息、默默奉献。他的工资大部分都用了帮助别人,致使他家为工作方便在保山城边盖的新房,因为还不起借债,尚未入住就卖掉了,直到现在一家人还住在大柳水村的农居里。他穿的如众多的照片所示,吃的也很简单。退休后在大亮山种树住的地方就是四处透风的“窝棚”。为了育苗种树,他到街上拣过果核;为了改良果树品质,他自己学习搞嫁接;为了不白吃下级招待的“工作餐”,他逼着随行人员买了几十元的车票回去补交6元钱饭费;当县委书记时他坚决不要每天的4毛钱下乡补助,上山种树尽义务不要林场的工资,只接受每月70元的生活补贴(1996年加到100元),……1970年8月,家里的房子漏雨了,一下雨都是水,家里人打算修一下房子,但没有钱,写信和在县上当干部的杨善洲商量。他收到信,却在回信中出了这样一条“妙计”:“我实在没有钱,房子漏雨,人难居住,也确实困难,现将这30元钱寄回去,先买几个盆盆罐罐,哪里漏雨,先接一下漏下的雨水,或者是挪一下床铺,暂时躲避一下……”杨善洲就是这样一个“穷书记”!其实,他手上有“权”,修一下房子本来不算困难。然而,他手上的权,都拿去为老百姓服务了。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杨善洲那么大一个干部,在城里当了“官”,家里却这么穷,他的老伴张玉珍一语道破“天机”:“他当官是给老百姓当,不是给我们家人当!”用杨善洲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手中是有权力,但它是党和人民的,只能老老实实用来办公事!”多年来,杨善洲在用“权”这个问题上十分慎重,严以律己,绝不允许自己占公家一丁点儿便宜,也绝不为家人谋取半分私利。他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常告诫自己和身边的同志:“滥用职权对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伤害最大,最容易伤到老百姓的心。”1978年,上级组织部门通知,地市级干部家在农村的配偶、父母、未满16岁的子女,可以转为城市户口。当组织部门将杨善洲一家符合条件的人转为城市户口的报告打上去时,他坚决要求撤销报告。1982年夏天,二女儿杨慧兰中专考试落榜,可怜巴巴地问杨善洲:“爸爸,要是明年我还是考不上,你能给我安排个工作吗?”杨善洲的回答是:“不行!我没这个权力。”杨慧兰后来当民办教师,再后来转为公办教师,都是自己考上的。
杨善洲对自己和家人是这样,对群众却满腔热情,对集体和国家不断无私奉献。两相对比是如此强烈,强烈的对比彰显了一个共产党干部金子般闪光的心灵、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无穷的人格魅力。他的身边人多次这样描述:杨善洲用钱“散”是出了名的,走到哪里,看到困难的人家缺衣少被,遇上那个群众买种子、买牲口少钱,他就从自己兜里往外掏。有人劝他不必,他说:“我是这里的书记,老百姓有困难,我能看着不管吗?”林场先后有3个职工生病,他都毫不吝啬地送他们到大医院去治病,甚至不惜四处借钱给他们做手术,但自己摔伤后却只找了个赤脚医生;他不肯帮自己的家人农转非,找工作,却帮助山沟里的好几个教师家属办理了城市户口,帮助农业技术人员解决了后顾之忧……经过20多年的艰苦奋斗,林场发展起来了,周边的农村面貌也大大改善:几万亩林海涵养了水源,昔日干旱的村子有了水,农民发展起了蔬菜、蘑菇、茶叶、甘蔗……林场修通的大路串起了村村寨寨,山里跑起了运输车……林场的电拉到了七坡八岭,家家户户实现了电灯照明,用上了家用电器……荒芜的大亮山不但新绿一片,郁郁葱葱,而且多年绝迹的飞禽走兽滋生繁育,生态环境显著恢复、美不胜收……更主要的,5.6万亩人工林,每亩约200株,1120万棵树,按每株30元的最低价算,总价值也达3亿多元。照理说,种树书记顺理成章应该变成“富翁书记”。有人对杨善洲开玩笑说,他现在成了“施甸第一富翁”了。可是,2009年4月,82岁的杨善洲却把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移交给了施甸县林业局。县委决定奖励他10万元,他当场回绝,说:“我造林不是为自己,是为群众,我一分也不要!”
杨善洲克己奉公的从政品格和高尚感人的人格魅力,是有其深厚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思想基础的。他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行主观世界的改造,自觉地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一辈子对人民群众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这样,就构成了他克己奉公从政品格的牢固基础,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诚心诚意为群众做好事,尽心竭力为群众解难事,坚持不懈为群众办实事。他对贪图享受、奢侈浪费、低级趣味、个人享乐、大吃大喝、大手大脚等做法深恶痛绝;坚决反对思想空虚、意志衰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高高在上、弄虚作假那一套作派。杨善洲就像红土高原上的雪松,躯干挺拔、正直无私,顶天立地、扎根沃土,不畏严寒、枝繁叶茂,点点滴滴承接着党的阳光雨露,丝丝缕缕向山乡田野洒下绿意阴凉。他几十年如一日克己奉公的从政品格,堪称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和楷模,是杨善洲精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综合上述,我们从四个大的方面阐述了杨善洲精神的基本内涵。无数的事例充分说明,矢志不移的理想信念、全心全意的为民宗旨、深入踏实的工作作风、克己奉公的从政品格,虽然还不是杨善洲一生所作所为、工作生活的全部,但却是杨善洲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工作生活的最大特点。在现实生活中,或者说在杨善洲身上,它们高度融合在一起,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互为因果。这样,我们在全面思考和认真研究后就得到这样一个结论:所谓杨善洲精神,就是中国共产党工作在第一线的中下层领导干部,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引下,继承党的优良作风,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艰苦探索时期努力培育形成,并在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改革攻坚时期得到彰显推崇,以甘于清贫、艰苦奋斗、廉洁为民、克己奉公为主要内容的一种高尚情操和革命精神。这种情操和精神,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既体现了全党上下为民务实清廉的本质要求,也回答了广大人民群众对我们党的热切期待,因而在中华大地上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和共鸣,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称道。
第三章 杨善洲精神的党内教育价值
在研究杨善洲精神的一般时代价值之前,我们认为首先必须研究其党内教育价值。在我国,党内教育价值不但是时代价值的组成部分,而且是特别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有着明显的引领、导向作用,是党员干部必备的内在追求。杨善洲精神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具有非常重要的党内教育价值。各种学习教育活动是我党立足于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和历史任务,在各级组织和党员中组织开展的有较强针对性的党的建设的重要举措,对端正党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学习杨善洲,学习杨善洲精神,可以使广大党员干部在自己身上找到差距和不足点,树立起学习的标杆和楷模,见贤思齐,不断提高自己的党性修养。
杨善洲同志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一辈子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形式主义;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坚持严于律己,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当前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深刻认识杨善洲精神的党内教育价值,学习杨善洲精神,践行杨善洲精神,以杨善洲为榜样,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深入贯彻落实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两强一堡”建设做出贡献。
杨善洲精神的党内教育价值主要表现在:
一、有利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反对形式主义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用中国成语对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作的高度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必须深入群众、深入实践进行调查研究。现在,在我们党内,贯彻执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状况总体是好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党员和干部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方面还存在一些必须引起注意的问题。比如,有的常年坐办公室,高高在上,很少下基层,很少接触群众,对下情若明若暗,接“地气”不够;有的一切从本本出发,唯上、唯书、不唯实;有的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思想和工作落后于客观形势的要求;有的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以至蛮干、瞎干、乱干;有的为了迎合或满足某种需要,说假话、大话、空话,甚至弄虚造假;有的怕担风险,明哲保身,遇到困难绕道走,遇到问题推诿扯皮,明知是错的,却听之任之,不批评制止;有的只喜欢听好话、听奉承赞扬的话,不喜欢听真话、实话,不愿意修正错误、择善而从。上述情况,都违背了实事求是的要求。
形式主义,在我们的工作中也是随处可见,文山会海仍然存在、检查评比内容繁杂、各种花架子屡见不鲜、落实工作流于形式、了解情况道听途说。这些都是我们工作中常见的形式主义的东西。毛泽东曾尖锐地指出:形式主义是一种“幼稚的、低级的、庸俗的、不用脑筋的”东西,形式主义害死人。形式主义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使上级的决策部署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上、口头上。如果上级部署的工作带有形式主义色彩,那么下级落实起来就必然要用形式主义手段,一级应付一级,个人应付组织。这既损害了党、政府、机关、单位的信誉,挫伤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又影响了下级和广大干部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影响了工作力的生成、巩固和提高。形式主义导致一些干部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工作方法不科学。如任其发展,将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严重败坏党风、政风、行风,使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思想作风受到严重破坏。
杨善洲与形式主义、弄虚作假格格不入。他一生追求实事求是的作风,深入基层,脚踏实地。他当主要领导,开会研究问题、制定政策、下乡调研、开展各项工作,讲求实际,带头务实,不搞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他指责同一大院机关文件送收发室转邮局再转回本大院的衙门作风,他批评那些只说不做、讲大话空话的行为。他深入农村、工厂、农户、群众中做调查,解决实际问题。他亲手帮助农户拌肥料、栽秧苗、打石块、订马掌、修房子,帮助群众找种子、送粮食,育种苗、稼接果树,无一不体现了他的实干精神和示范作用。他退休后造林大亮山,更是一种带头务实,为群众谋利益的实干精神的具体体现。这些,都是足以让作风不实的人警醒。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把实事求是贯彻到领导工作全过程,自觉做坚持实事求是的表率。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上下功夫,牢牢掌握认识世界、认识客观规律的思想武器,打牢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大力弘扬我们党优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讲老实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
二、有利于坚持群众路线,反对官僚主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我们党的根本的领导作风和工作方法,是党的群众观点的具体化。坚持群众路线,就能保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保证党的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并取得成功。群众路线的实质,就是代表人民群众,为人民谋利益,就是要执政为民。群众路线是我们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永葆先进性的力量源泉。历史经验充分表明:党的成长与壮大、革命的胜利与发展,都与群众路线息息相关。当党正确地制定和实行群众路线时,革命就胜利、发展;反之,党和人民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失败。杨善洲一辈子深入群众,和群众打成一片,和群众一起劳动,被群众称为“草帽书记”。他担任领导干部30多年,很少呆在机关,一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乡下跑。其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是典型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新时代,体会杨善洲的党内教育价值观,就要像杨善洲那样贯彻群众路线,反对高高在上,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坚持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使各种决策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执政党脱离群众,就会产生官僚主义。当前,一部分人的官僚主义已经相当严重,忘记了自己的权力是谁给的,把手中的权力看成是一种享受,丢弃了共产党人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党历来反对官僚主义。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就形象地把官僚主义者比喻为泥塑的神像,说它是一声不响,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官不正,六亲无靠,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久坐不动,十分无用。邓小平要求全党“防止领导机关官僚化的危险”,指出:“官僚主义现象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已达到令人无法容忍的地步。”他还认为,官僚主义除表现为命令主义外,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主要又表现为形式主义,“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并告诫全党“要腾出时间来多办实事,多做少说”。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一切不符合党的事业发展要求、不符合人民利益的不良习气,都应坚决克服。当前,特别要注意克服不思进取、无所作为的思想状况,克服种种严重脱离群众的现象,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歪风。”
杨善洲同志是贯彻群众路线的典型代表,他曾说:“我与农民群众一起劳动是了解基层、了解农民疾苦的重要方式,和农民在一起了解到的情况最真实。”杨善洲给群众的感觉是没有“官架子”,和群众心心相印,打成一片,群众雅称他为“农民书记”。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他发现问题,剖析矛盾,提出了许多切合实际并受到群众认可和欢迎的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有力措施。他为我们做出了好榜样,为新时期的“官”做出了好样子。我们每名共产党员都应俯下身子、深入基层、问政于民;要沉到基层,察民情、听民声、解民忧,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凝聚人心、汇集力量,汲取“营养”,凝聚精神、连接底气,多做让老百姓得实惠的好事。
当前,我们正处于黄金发展期、改革攻坚期和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社会问题牵头万绪,维护稳定任务艰巨。能否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顺群众情绪,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云南在全省开展的“四群教育”工作,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赢得各族群众的信赖和拥护。作为新时期的党员干部,我们在制定各种政策措施时要像杨善洲那样坚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走群众路线。全面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使做出的各项决策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顺应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我们要始终关注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和最关注的问题,像杨善洲那样经常入基层、深入群众,坚持问需于民,才能知得失、知冷暖、知虚实;才能在工作中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才能充分调动我省各族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汇聚起实现云南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有利于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新形势下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不畏艰苦著称,历来讲求勤俭持家,勤俭办一切事情。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成长壮大、成就伟业的,是靠勤俭节约发展事业、建设国家的。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
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要提倡艰苦奋斗,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 “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明确指出:“我们必须恢复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要有一股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我们是个穷国、大国,一定要艰苦创业。”这是因为,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既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追求,是我们实现理想的必然要求。但是,当我们取得一定成绩、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之后,部分领导干部和党的机关忘记了“两个务必”的要求,忘记了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忘记了中国还有几千万贫困人口,追求讲排场、比阔气,互相攀比,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盛行起来。针对这一严重情况,中央政治局出台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指出要厉行勤俭节约。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可见,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党的一贯主张和传统作风。
杨善洲同志一生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他从不奢侈浪费,生活简单,出行不讲排场和面子。女儿结婚他提出要求:“不请客。不收礼,在便宜的小饭馆摆几桌就行了。”作为地厅级干部,退休后,他不是颐养天年,享受儿孙满膝的天伦之乐,而是不图享受,自讨苦吃。他以苦为乐,以苦为荣,用自己的言行和人格力量鼓舞和激励着广大干部群众。这无疑给广大党员和干部带领深刻的人生启示:应该怎样有价值、有作为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吃喝享受是不是共产党人生活的全部内容?少数党员干部终日忙于送往迎来、推杯换盏,却因为一时一事的不如意而失去奋斗的动力,终日无所事事。这不仅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也是对生命的极端不负责任。每个人的分工不一样,境遇也不尽相同,但都要像杨善洲一样,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百折不挠、艰苦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有了这种精神,再大的困难都一定能克服。
杨善洲一辈子勤俭节约、一辈子艰苦奋斗启示我们:
一是要严格落实中央的要求,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事业观、价值观和生活观,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公仆本色,争做艰苦奋斗、勤俭节约风尚的传播者、示范者、实践者。
二是要求各级干部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到“浪费也是腐败,节约也是政绩”,把勤俭节约作为政德标准。“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领导干部要从我做起,自己首先不搞排场、不破标准、不要超标配置,事事简朴、处处节约,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跟着一级学,就会聚合崇俭抑奢的正能量。政风简,民风淳,这对净化社会风气也有积极作用。艰苦奋斗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我们的国家越发展,党员干部就越要艰苦创业,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坚决反对讲排场比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
三是要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四、有利于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
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党的三大作风之一,是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提出来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队伍先进性、纯洁性的有效思想武器,也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重要标志。党内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基本方法,是在马克思主义原则基础上巩固和加强党的团结,加强党内监督,保持党的肌体健康,使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有力武器。
杨善洲是党的三大作风的模范践行者。特别是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方面,他为全体党员、干部作出了很好的榜样。1952年底,杨善洲被调到了席子乡当土改工作队分队长,错误地把一位中农错划成了地主,他就公开在大会上作检讨,检讨工作中的错误。上世纪80年代,有人认为,杨善洲在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问题上没有及时跟上形势的变化,对此,他做了深刻的反思。在一份写于1985年9月12日的对照检查中,杨善洲深刻反省了几个问题:“在推行家庭承包制的过程中,曾经批评过一些积极主张推行家庭承包制的同志。事实证明,这些同志的意见是正确的,我对他们的批评是错误的。虽然我在干部会议上,在一些群众会上作过公开的检讨,承认错误,承担责任,但错过了时机,全区实行家庭承包制比先进地区慢了一两年,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杨善洲这种勇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精神值得我们今天的干部学习。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他威信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当前,有的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党性不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扎得不牢,脑子里党性原则太少,个人利害得失太多,党内生活原则性和实效性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批评和自我批评时只讲人情关系,不讲党性原则。相互之间热衷逢迎讨好、互相吹捧,上级对下级多是哄着、护着,下级对上级尽量捧着、抬着,同级之间相互包着、让着;二是在批评和自我批评时只讲优点成绩,不讲缺点不足。在一些地方的党内政治生活中,不论是对工作,还是对个人,只讲成绩和长处,不谈缺点和错误的现象随处可见。有的地方、部门和单位向上级汇报,常常是夸大成绩,回避问题,甚至在工作上、数字上造假以突出“政绩”;有些领导干部到基层视察工作、调查研究,只表扬,不批评,全是溢美之词,即使发现问题,也要说几句好话,以赢得某些下级廉价的好感;三是自我批评泛泛而论,无关痛痒,没有重点。有的党员在进行自我批评的时候,泛泛而谈,天马行空,只说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情、小问题,捡几个同志们普遍存在的问题轻描淡写地点一下,不敢也不愿意揭露自己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没有多少针对性。有的党员在进行自我批评的时候,虽然认识到了自己存在的突出问题,但说完问题之后,却要为自己找一些客观原因掩饰一番,意在说明自己存在问题是有原因的、是应该的甚至是理所当然的;四是批评同志蜻蜓点水,不触本质。很多党员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过程中,自我批评多少还能说出一些问题,但同志间相互批评的时候,大都缄口不言,沉默无语。有些党员,甚至根本不敢讲别的同志存在什么问题,即便发言,也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说一些无关痛痒的话,蒙混过关,触及不到问题的本质,达不到应有的批评效果;五是有的同志惧怕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但自己喜欢文过饰非,只想听好话、奉承的话,不想听坏话、苦口良言。而且一旦别人提到自己的不足就跳起来,老虎屁股摸不得。长此以往,党就会变得庸俗不堪,党风就会变坏。
今天,我们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活动,使批评与自我批评取得实效,就必须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既敢于批评别人,也敢于自我批评。
首先,要像杨善洲那样加强世界观的改造和党性锻炼,在思想上充分认识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克服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形成优良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的重要作用。本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精神,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在工作、生活中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推进党的事业发展和个人健康成长,自觉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抛弃私心杂念,打消思想顾虑,克服心理障碍,增强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勇气。既要勇于自我批评,又要乐于接受批评,还要敢于批评别人。讲党性不讲私情,讲原则不讲关系,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其次,要像杨善洲那样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带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只有领导干部认真听取广大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听得到不同声音,听得进不同意见,其他党员干部才能放下包袱、开展批评。如果领导干部没有容人的雅量,听不得别人的批评意见,也不愿意批评别人,甚至以自己“从不批评人”为高明,真正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就开展不起来。一些地方和单位党内批评开展得不好,主要是领导干部没有很好地带头。
最后,要像杨善洲对待身边人和下级那样,加强对下级党组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工作的指导。批评与自我批评要突出建设性,不仅要指出他人和自身存在的缺点、错误,而且还要满腔热情、与人为善,指出改正这些错误的途径和方法,讲清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方法的道理。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坚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批评与自我批评要指出党员在学习态度、思想认识、本职工作、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党性锻炼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批评与自我批评要以团结共事、治病救人为出发点,严肃认真,实事求是,诚心诚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强调,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着眼于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在当前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要深刻分析杨善洲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党内教育价值,学习杨善洲精神,践行杨善洲精神,以杨善洲为榜样,“照镜子”对照查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在各个方面的具体表现。弘扬杨善洲精神,将其作为民务实清廉的表率。把杨善洲精神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照镜子、正衣冠的生动教材。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这正是杨善洲精神的党内教育价值之所在。
第四章 杨善洲精神的时代价值
杨善洲精神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需要的产物,因此,它不但具有突出的党内教育价值,而且还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仍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表现为:农业基础仍然薄弱;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斗争形势严峻;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一些干部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不强;生态系统退化,“三废”污染严重,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等。
面对严峻形势,中央领导多次批示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杨善洲精神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这是杨善洲精神具有时代价值的最好证明。杨善洲精神是中华文明和社会主义文明的高度统一,是人类文明的时代体现,不仅顺应当今中国实践需要,也符合世界发展变化的时代要求。杨善洲精神的时代价值,就是指杨善洲精神在当代所具有的超越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界限,符合当今时代主题和人类共同需要的价值,包括以人为本、扶贫济困、诚实守信、公平正义、践行民主、遵循法制、尊重规律、勇于实践、敬畏生命、崇尚自然等社会价值要素内容。
一、以人为本、扶贫济困
以人为本、扶贫济困的思想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历史根基,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商周时期的民本思想和古希腊的“人本主义”思潮。以人为本、扶贫济困是杨善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杨善洲同志在担任领导期间,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他带领干部群众探索使用推广良种、改良土壤、兴修水利等一系列措施,最终解决了温饱问题。杨善洲同志一生没有积蓄。他走到哪里,看到困难的人家缺衣少被,生产队没钱买种子牲口,林场职工生病住院,他就从自己兜里往外掏,以至于连家里房子漏雨修补的钱都拿不出来。1985年昌宁县遭遇水灾,他立即指示停建保山地委办公大楼,把建楼的钱拿出来救灾。他去世前还专门交代,一定要把林木的收益分给群众,不能让群众吃亏。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思想主张。毛泽东同志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邓小平同志指出:“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江泽民同志强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我们党成立八十多年来,始终自觉地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观。这些都是以人为本思想的不同表述。
以人为本也是我们党的重要执政理念。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这是在党中央全会的重要文件中第一次出现“以人为本”概念。2004年3月10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一重要论述表明,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和他们的根本利益为本。
杨善洲同志一生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以人为本、扶贫济困,坚持对贫苦老百姓给以人文关怀,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坚持以人为本,具有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它是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的理论前提。当前,国内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全面展开,事业的总体规模迅速扩大,很多矛盾逐渐暴露。突出表现为:城乡差别扩大,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差别扩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产业结构不合理,就业形势严峻和贪污腐败难以遏制等等。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一些人违背党的求真务实精神,以发展为名,片面追求经济指标,盲目集资乱上项目,制造所谓“政绩工程”。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为眼前利益牺牲长远和整体利益,以个人升迁荣辱为本,以少数人利益为本,为少数人或特殊利益集团说话、做事。杨善洲精神以人为本、扶贫济困深刻内涵不仅切中时弊,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而且从长远来看,对于避免挫折和危机,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历史任务的完成,在当今时代具有十分普遍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二、诚实守信、公平正义
诚实守信、公平正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基本的道德原则,是杨善洲同志一生坚持的生活态度,也是杨善洲精神的内在追求和基本准则。杨善洲同志一辈子坚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凡是做出的承诺,就一定要实现。1951年9月的一天,他与群众约定开大会,到了约定时间,他身染疟疾,高烧不退,卧床不起,尽管可以由其他同志代为开会,但他还是拄着拐杖,冒着大雨走六公里山路到会场,当地老百姓都说:“这肯定是一个信得过的好干部。” 1986年6月,一位叫杨春兰的老人被冤枉偷了别人的猪,杨善洲得知此事后,指派专人经过19天认真核查,终于还其清白,为了一头猪费这么大的事,有人觉得有些小题大做,杨善洲却有自己的道理:“有人认为这是小事,是因为没把公平正义放在心里,没把群众利益放在心里,工作态度和群众立场出了问题。”
建国以来,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失误,导致传统文化道德作用削弱或丧失,新的文化道德体制尚未有效建立,加之缺乏专门的信用管理制度和法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面临诚信危机。具体表现为个人信用失常、企业与中介组织信用恶化、银行信用受损、政府信用降损、道德失范、信仰危机和社会风气败坏。当然应该看到,今天中国社会所遇到的诚信缺失问题,不排除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利益驱使,社会中的某些人们,为了自身的既得利益不惜坑蒙拐骗、以次充好、以假当真。这样的问题只是社会表层的不良道德行为,它将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最终被人们所唾弃。因而,社会一般层面中的诚信缺失问题并不难解决,最使人担忧的还是政府的诚信缺失问题。
同时,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状况对公平正义提出了迫切要求。虽然中国共产党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始终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自己追求的崇高社会目标。2007年3月16日温家宝在答记者问中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大任务是:一是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二是推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特别是让正义成为社会主义制度的首要价值。”应该看到,我国社会发展同经济发展之间的严重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已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到目前的0.47,不仅超过了国际上0.4的警戒线,也超过了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的水平。由于部分群体隐性福利的存在,有专家认为我国实际收入差距还要更大。同时,人民还在户籍制度、公民权利、司法公正、收入分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教育公平等诸多方面期待着进一步实现公平正义。
在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征程中,诚实守信、公平正义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十八大报告指出:“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进一步认真加以解决”,“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在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力平等、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杨善洲同志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的生活态度对提高政府公信力,维护社会公平意义重大,对当今时代的执政党须臾不可缺失,为今天的领导干部树立了榜样。
三、践行民主、遵循法制
民主与法制是现代社会政治制度的基石。一般认为,民主与法制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没有民主就没有真正的法制,没有法制也就不能保证民主的实行。虽然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与“法制”概念都产生于西方,但同自由、人权等诸多观念一样,是人类历史上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人们的共同追求,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共有成果。温家宝在2007年答记者问时明确指出:“民主、法制、自由、人权、平等、博爱,这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这是整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形成的文明成果,也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
杨善洲同志一生自觉践行民主原则、遵循法制规范。30多年的“掌权”过程中,他从不搞一言堂,不一个人说了算,在工作中敢于自我批评。在长期担任领导干部的工作中,他一心一意、小心谨慎、严格遵守党纪国法,遇事同群众商量,从不独断专行,更不会违法乱纪。即便退休后在大凉山种树,他每周都要开一次职工会,讨论决定林场重大问题,让群众了解面临的形势和困难,问计于民、问政于民。他一辈子遵纪守法,从未滥用职权、以权谋私。他几十年如一日,紧锁后门,不拉关系,不违规办事,不占公家一分钱,清清白白,坦坦荡荡,以此赢得群众的信赖拥护,赢得周围同志的钦佩崇敬。
邓小平说过:“旧中国留给我们的,封建专制传统比较多,民主法制传统很少。”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情形成独特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形式,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毛泽东指出:共产党打破历朝历代由盛到衰历史周期率的方法“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以此为源头,民主得到中央领导越来越多的强调,十六大报告中民主一词出现了58次,十七大报告增至69次,十八大报告70次。十五大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和“尊重和保护人权”及扩大基层民主的任务。十六大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十七大又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并列,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
虽然党和政府一贯重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但民主法制建设道路仍任重道远。譬如暴力强拆事件时有发生,表明我国社会对人权和合法私有财产的保护有待加强;网络曝光成为揭发贪腐的主要手段,说明民主监督制度仍不完善;冤假错案频频出现,说明法律体系仍不健全。十八大报告强调:“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杨善洲践行民主、遵循法制的一贯做法和主张,切合时代主题、顺应时代潮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迫切需要弘扬杨善洲精神。只有领导干部以身作则,自觉践行民主、遵循法制,执政党和各级政府官员才能得到人民群众信任,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才能有效推进社会进步和政治文明。
四、尊重规律、勇于实践
科学精神是指人在科学活动中所形成的,并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体现于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等方面的一种观念、意识和态度,主要包括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敢于怀疑批判,开拓创新的精神;二是以事实为依据,求真务实的精神;三是尊重客观规律,崇尚理性的精神;四是善于自由探讨,平等宽容的精神;五是勇于献身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杨善洲精神就是一种科学精神。杨善洲同志在担任领导期间,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经济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先后解决了温饱问题、致富问题、教育问题、环境问题。他在干部培训会议上讲到:“现在是靠科学进步、普及科技来促进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时代,要学习运用科学技术。”他敢于开拓,积极创新。他说:“思想要解放一些,胆子要大一些,办法要多一些,步子要快一些。”他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他说:“凡是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要坚持;如果过去批判了,现在就要恢复,今天不恢复,明天也要恢复;凡是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就要坚决改正,现在不改以后也要改,改的越早越好,错误的东西,任何人想维护也是维护不住的。”他尊重规律,崇尚知识。他说:“能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是我们各项工作成败的关键。实事求是,就是了解和掌握事物的客观规律,自觉地按客观规律办事。”他勇于实践,积极奉献。他做什么事情都要试验,看看他的办法行不行,行了再推广。
西方现代化的历史表明,科学精神在其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正是科学精神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完成了各自的现代化。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强劲而科学精神式微,导致了中国科技的落后。20世纪初,面对强大的西方国家,中国人举起了“科学”、“民主”两面大旗,大力呼唤发展科学。到今天,科学在技术上的价值和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已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成为广泛的共识。但我们主要还停留在从器物和制度层面来理解科学的水平上,科学在很大程度上仅仅是满足某种实际需要的工具和手段,对科学精神缺乏一种全民族的深刻反思和普遍认识。
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普及推广科学的工作方法。首先,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精神。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表明传统的发展观是存在缺陷的,需要进一步完善使其具备科学性。科学发展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发展观,无论是从其酝酿、提出与阐发的过程来看,还是从其理论内涵和主体内容来看,均体现出了执政党尊重规律以及“按规律办事”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其次,经济的发展需要科学精神。十八大报告指出:“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再次,党的建设需要科学精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执政党建设走向科学化需要科学精神,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需要科学制度保障,需要科学方法推进,否则就会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性的损失。尊重规律、崇尚科学、勇于实践的杨善洲精神,在当今时代尤为重要,它对我们当前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对中国长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五、敬畏生命、崇尚自然
杨善洲同志很早就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在杨善洲眼里,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禽一兽,都是生命,都是邻居,应该爱护善待它们。一次下乡,他见老乡家关着几只山鸡,就掏钱买下放归自然。他说:“任何动物都像人一样是有灵性的,是我们生态圈中的一员。”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反对群众随便毁林开荒,他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若要山区富,多种茶和树。”退休后,经过22年的奋斗,杨善洲带领大家在大亮山造林5.6万亩,有的树直径已经达到了40公分,建起了茶园700多亩。如今的大亮山,80个大山头、180个小山头全都被郁郁葱葱的森林覆盖,当地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中国文化温良敦厚、敬畏生命,儒家伦理集中而典型地体现了这一点。早在孔、孟那里,儒家就已表现出对万物的恻隐之心和悲悯情怀以及对人的价值的肯定与人的生命尊严的维护。道家自然哲学思想蕴含着中国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崇尚自然。老子反复申言,人道应遵循天道,顺应自然,践履无为。以自然为常态,任自然而不干预自然,求万物均衡调和的自然和谐状态,这是内心永恒的前提。法国著名神学家阿尔贝特·史怀泽指出:“中国伦理学的伟大在于,它天然地、并在行动上同情动物”。但是他认为,中国思想的静止状态出现的太早了,僵化在经学里,这种古代流传下来的爱动物的思想距在整个范围内探讨人和动物的问题还很远,也不能教导民众真正对动物行善。对东方伦理学以及西方近代文明的不满,促使他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学,对人类戕害生命的卑劣行径进行检讨和反省。
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在规模、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拓展,它在带来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和丰裕的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对立和高度紧张。人类对自然界肆无忌惮的掠夺式开发,导致了诸如地球变暖、气候异常、臭氧层空洞、海平面上升,自然灾害频发,物种灭绝,土壤沙化,空气、饮水、食物和噪声污染,资源枯竭、垃圾成山等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灾难,严重破坏了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对于云南来说,形势更加严峻。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和特殊的地质构造,尽管云南得天独厚,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宝库,是西南的生态安全屏障,但同时生态系统也具有脆弱性,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是中国遭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自古便有“无灾不成年”、“十年九灾”之说。近年来,云南生态问题就日益突出,地震频发,连年大旱,几乎每年都有大灾发生。
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杨善洲同志敬畏生命、崇尚自然的生态观念和锲而不舍、身体力行关注生态建设。特别是他退休后的二十余年,他花费毕生精力种树育林,取得极大成效,成为修复生态、改善环境的模范,为当今时代树立了榜样。近几年云南持续干旱,但大凉山四周群众家的水管却有清泉流出。这对于我们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做到人和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营造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良好风气,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意义。
总之,杨善洲精神具有鲜明的多方面的时代价值。我们的时代迫切需要杨善洲精神,衷心呼唤杨善洲精神。杨善洲精神产生于我们这个时代,感动着这个时代。当今时代特别需要杨善洲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特别能够引起人们精神上的共鸣。学习传承杨善洲精神对于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具有紧迫的现实意义;弘扬传播杨善洲精神对于凝聚党心民心、净化社会风气、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全面领会和坚持杨善洲精神,在当今时代还具有超国家、超民族、超意识形态的意义和价值。当然,杨善洲精神是具体的、历史的。对中国共产的党员、干部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来说,学习杨善洲,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顺应时代需要,更合乎广大人民的期盼。我们在感动、震撼、崇敬的同时,更要把杨善洲精神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真正使杨善洲精神发扬光大!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云南省委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党员干部楷模杨善洲》,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2.中共云南省委组织部编:《向杨善洲同志学习》,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3.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保山市社科联编著:《杨善洲精神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
4.王元辅:《杨善洲精神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征》,载《社会主义论坛》2011年第10期;
5.左安嵩:《杨善洲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及启示》,《社会主义论坛》,2011年第10期;
6.程三娟:《永远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杨善洲一辈子留给我们的感悟和启示》,http://blog.sina.com.cn/303975806csj;
7.程三娟:《穷尽一生书写为民情——记保山市人大代表、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http://wcwy.ahxf.gov.cn,2011年4月21日;
8.《杨善洲先进事迹感动中国》,载《云南党的生活》,2011年第03期。
课题组顾问:张百如、吴贵荣、李涛、任佳
课题组组长:任仕暄
课题组成员:刘烈平、向翔、茶文葵、杨晶、蔡瑜芳、张德斌、黄海涛、陈虹亦